家長課程 > 不同持份者的角色
不同持份者的角色
家校協作體系的構建需要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參與。家長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角色不僅限於支持者,更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示範者;學校則需搭建專業的協作平臺,整合各類資源以滿足多元化需求;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為家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而社區力量的融入將進一步拓展教育支持範圍,構建更全面的成長支援網路。

一、家長的角色
關鍵詞:家長參與
家校協作中,家長的積極參與能有效促進青少年成長發展。家長應主動瞭解學校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及相關政策,通過參與家長義工服務、訓練課程及校務諮詢等活動,深入理解辦學方針並發揮自身專長。家長亦應該以身作則,尊重不同家庭及文化背景,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並與教師保持良好溝通,及時回饋意見,攜手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
案例分析:念慈因為身材偏胖被同學取笑,因此不願意上體育課。念慈的母親主動報名參加陸運會的家長項目,在比賽中展示自己身為業餘馬拉松跑者的風采。受此影響,念慈開始每天與母親一起晨跑,並重拾自信。
二、學校的角色
關鍵詞:家教會運作支持
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發揮着核心作用,為家長提供參與青少年學習的機會。校方應通過學校網頁等管道清晰說明各項家校活動的具體目標,並協助家教會的日常運作,提供行政支援、專業指導、人力資源調配等支援。此外,學校亦可以與專家和專業人士協作,或透過舉辦不同活動,如選科講座、家長工作坊等,建立恆常溝通機制,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同時支援教師與不同背景的家長作有效溝通,提升家校合作效能。
案例分析:家境清貧的一心拒絕參加要收費的學校旅行。班主任得知後,便為一心向家教會申請助學金,資助她的旅行費用。

三、政府在家校合作上的支援
關鍵詞:教育局協作
1993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發表促成了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家校會)的成立。家校會與教育局共同協作,積極鼓勵學校成立家教會。其後家長教師會聯會(家教會聯會)亦自發於全港18區成立,協調區本活動。教育局向學校、家教會和家教會聯會提供財政資助,鼓勵學校舉辦校本或區本的家校合作活動,如價值觀教育、電子學習、生涯規劃、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資訊素養、職業專才教育等,以加強家長教育和家長參與。
案例分析:學校舉辦國家安全專題講座,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活動結束後,允行的父親在家中與孩子分享心得,引導他思考社會責任,父子二人展開深入討論,使允行對社會議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社區資源
關鍵詞:社區資源整合
學校策劃家校合作活動時,應考慮青少年及家長需求,有效運用專上院校、非政府機構等社區資源,以提供主題講座、電影放映會、工作坊及證書課程等家長教育課程。專上院校和非政府機構亦會向學校提供專業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非華語、新來港等學生及家長提供支援,照顧多元需求。另外,非政府機構和家教會聯會致力推動社區家校活動,並製作網上資源,讓家長能輕易獲取。
案例分析:在學校的統籌下,非牟利教育組織到校為新來港學生開設粵語班,同時為家長講解本港教育制度,讓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有更清晰的認知。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責任共同體
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建立在明確的責任分工與資源整合基礎上。當家長、學校、政府及社區各方都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制度框架下形成良性互動時,不僅能增強青少年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能為青少年創造更包容和更富支持性的成長環境,促進教育目標的有機融合。